3)第111章 新政风波(5)_末世帝国行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他商品都在涨价,唯独粮食价格浮动却不是很大。

  按律,官价粮每人每日定量定价购买,超量购买需要征收高额的购买税。

  为了规避限量购买的门槛,商人发动亲朋好友,甚至花钱雇佣人前去购买官价粮。久而久之积少成多。一个人这么干,一万人都这么干,就是大山也能搬空了。

  在粮食大量流出国库的同时,社会生产力和商品数量远远不及货币数量的膨胀速度,就此导致老百姓手中的自留粮再卖给国家后,钱发生了贬值,同样的资金买不到此前一样多的生活物资,如此又打击了老百姓的积极性。

  老百姓得不到实惠,自然也打击了开荒的积极性,终于在《桑田令》颁布后的第四、第五、第六年,此前已经开成的荒地又荒了。

  而公孙岳的开仓济民政策仍在执行,同时商人又通过粮市大肆购买平价官价粮,由此掏空了太仓存粮,更倒霉的是四年前恰逢百年不遇大旱,志国缺粮正紧。

  前番为了赚取咸国的物资,志国将大量粮食通过商人运往咸国高价出售,就地购买志国所需物资运回志国,如此又加剧了咸国国内的物资价格。

  当货币开始通胀,这一营销模式断裂,志国转而开始从咸国从商人的手中买回大量粮食,运回国内。之后恰逢大旱,公孙岳的《农桑令》就此流产

  恭首谦将粮草不济归咎于奸商囤积居奇,并非没有依据,但只字不提公孙岳新政的重大弊端和漏洞,全然要商人背黑锅,也是毫无道理的泼脏水。

  议贤馆听政论道的多半都是咸国读书人,甚至是希望一展抱负的穷文人,战败割地带来的羞耻和自尊感,在恭首谦的的煽动下,挑动者每个民族主义者敏感的神经。

  此时百里燕不禁疑惑,来到陔陵时间也不短了,除了战败后的半年多时间,很少能在议贤馆听到恭首谦这般措辞激烈,间接抨击晋国的言论。

  恭首谦是丞相公孙岳的门客,没有公孙岳的授意,恭首谦断然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揭咸国自己的伤疤。同时西寰手下耳目遍布,她难道不知道公孙岳借机挑动对晋国不利的舆论情绪?

  除非是晋国有利可图,西寰乐见这种情况的发生,如果有利可图,那西寰和晋国能得到什么好处呢?难道是对司政使一事的报复?

  恭首谦的冗词赘句长篇大论,在座和在站的鲜有出口反驳之人,不乏应声附和之词,也不见身后广叔子、明阳子、长陵子“三子”的点评,亦或者这三位不懂经济,也把商人看成是世上的奸贼。

  百里燕听来乏味,目光看去高勋,他脸上紧绷的神情浮着不屑和鄙夷,百里燕悄声问道

  “高兄,恭首谦之辞兄以为如何。”

  高勋凑近低声道

  “简直一派胡言,若非《农桑令》破绽百出,怎能令商贾闻风而动。”

  “但恭首谦是相国门客,在此论政定是相国公孙岳授意,我看此事你我还是不掺合为妙。”

  “唉……为之奈何……”高勋一息长叹,沮丧之色跃然脸上。

  高勋还抱着一丝希望,恭首谦论政能指出《推商税》之种种弊端,现在看来,恭首谦不会公然违背自己座主的意志,纯粹是在文过饰非粉饰太平。此时贸然出头,势必沦为众矢之的。

  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b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