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1168 勒取质子_北朝帝业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眼下的北齐倒也不是全无一战之力,尽管铜鞮水一战输的比较惨,但主力人马好歹是从战场上撤退了下来。后来一部分留在虒亭、在段韶的率领下继续与魏军对峙,一部分则被调往邺都安置、然后跟随高演一同起事。

  单单这一部分人马,数量就达到了八万余众。再加上部署在介休等地,以及晋阳城内外和北山长城等一些卫戍力量,眼下北齐国内见于计簿、并且能够加以调度的人马仍然远远超过了十万余众。

  如果再将征发范围进一步扩大,河北、河南、山东等诸州郡地方武装力量统统征调起来,北齐起码还能聚集起将近二十万的可战之众!

  但这只是理论上、比较理想的状态,但在实际的操作中,河南、山东等州郡的一些武装力量,早在高洋时期朝廷便已经难以灵活的征调起来。

  手握地方武装力量的豪强宗族们,会想方设法的躲避各种兵役任务,向上推脱、向下压榨。而在此前,北齐本身便国力强盛,对于这些本就战斗力和组织度不是很高的地方武装也没有多重视,只要地方上那些实力派能够上缴给朝廷一定的钱物补偿,对此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  如今北齐国力肉眼可见的衰落下来,控制力和威慑力必然也会大大衰减,如果再强行征发地方卒力,必然会让统治变得越发岌岌可危。

  地方州郡的武装难以调动,核心统治区的军队也不是想出动就能出动的。

  虽然到最后高演还是获得了高洋当众公布的传位诏书,算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了皇位,但是在此之前的种种操作也都已经人尽皆知,在国中顶级权贵们的配合与妥协之下才获得了对局势的控制权。如今尽管成为了皇帝,但是那些权贵大臣们是否肯对他的命令严格奉行还是一个未知数。

  高演在继位之后,立即便对一众所谓的功臣加以封赏。首先是太傅、安定王贺拔仁为太师、左丞相,长广王高湛为录尚书事、右丞相并兼领京畿大都督,平秦王高归彦为太傅、尚书令,领军大将军如故,咸阳王斛律光为大将军、尚书右仆射。

  其他诸如平原王段韶为太尉、并州刺史,南安王高思好为冀州刺史,濮阳王娄仲达为定州刺史、六州大都督等。

  除此之外,还有多名晋阳勋贵中的宿将,在开国初期因为资历尚浅没有被封王之人,也都借着这一次新皇登基而获封王爵。

  如此一番奖酬,可谓是皆大欢喜。起码在眼下看来,晋阳勋贵们追从高演举事谋变也是获得了丰厚的回报,不只在官爵上获得了极大的提升,内外重要职位几乎也完全被宗室与晋阳勋贵们所占据。

  但正是因为内外权力分配的太过分散,也让高演做不到如高洋那般将权力高度集中在自己的手中。甚至于他继位以来,还没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b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