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380章 航天的预想_院士重生:这大国梦,如你所愿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多数国家而言,太奢侈了。

  倾尽举国之力都未必能够玩得起。

  所以,

  在叶知寒看来,这样是极不划算的。

  所以在航天工程辩证过程中,叶知寒提出过一个意见。

  用飞机背着卫星送到亚轨道,然后将卫星以一定的初速度甩出去,

  随后卫星去飞行轨道报道,飞机就可以返航。

  这种方法类似于沙苏的蚊香计划,只是沙苏卫星的初速度是蚊香轨道提供,而叶知寒的构思下,卫星的初速度是飞机提供。

  当然,一般的飞机是不行的。

  进入亚轨道,是用飞机来投放卫星的硬性条件。

  这个飞行高度最低在一百千米。

  而普通飞机的飞行高度只有一万米。

  这十倍的高度差,无疑是摆在面前的巨大难题。

  所以,虽然在叶知寒的构思中它还是叫飞机。

  但从功能和特性上来说,已经完全跳出了飞机的范畴。

  如果从发动机改进、机翼改进这种常规的改进,只能让飞行高度提升一些,但高不了十倍。

  为了弥补这十倍的飞行高度,叶知寒只能另辟蹊径,跳脱出飞机的思路来解决问题。

  于是,一个比较大胆的想法就出现了。

  用导弹载飞机一程,冲出高密度气层,然后导弹脱落,飞机动力启动在低密度低风阻的高空攀升,直到进入几乎无阻力的亚轨道。

  随后在亚轨道点火卫星,送卫星进入轨道的同时,反作用力将飞机送回大气层。

  这个思路自从提出之后,他和月林就进行了简单的计算。

  当然,他们的参考对象有且只有一个,那就是丑国的先锋号运载火箭。

  起飞质量十吨,五百公里轨道有效载荷只有25公斤。

  也就是说,十吨的运载火箭,除了25公斤的东西是要送上太空的之外,剩下的十吨基本上都是为了达到比冲条件而注入的燃料。

  比冲这个东西很多人听过,但其实很多人连它的定义都解释不清楚,当然也不乏一些科研工作者。

  因为这东西的出现本来就是未来了解决一个动力悖论。

  火箭有一个特点,燃料提供推力,但燃料又增加了重量。

  运载火箭的燃料的重量远大于载荷,所以火箭真正的重量其实就是这些燃料,

  而燃料太重,就需要用更多的燃料来提供更大的推力

  而为了更大的推力填充更多的燃料之后,火箭又更重了,这样又需要更加多的燃料来提供更多的推力

  在这种套娃的悖论之下,比冲的概念就提了出来。

  简单来讲,就是一公斤燃料产生98牛推力的持续时间。

  但如果应用到工程里面,就复杂无数倍了,因为发动机的能力是有限的,且燃料是不断损耗的。

  所以这是一个动态的变化。

  于是,在物理学家的努力下,终于讲这个拗口的套娃悖论,转化为了数学解释。

  e05v2,pv。

  速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b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