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三百二十二章 全面队员大举移民_携美女闯三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!这是李毅临行时留下的一句话,这本是告慰官员爱民如子的,没想到却在百姓身上得到了应验。

  民众们自发的出动大车小辆,给流民以最大的帮助,驴、马、牛车机动力有限,长距离运送不现实,宋智、甄豫、贾诩等人想出了最为妥善的办法,以自然村为单位,助人为乐,各管一段,生产运输两不误。

  这一方法大有成效,不但送去了温暖,还不增加当地百姓的负担,使助人变成可持续行为。

  时间荏苒,日月如梭,春耕大忙时节临近了,不论是辽西、建平、伊通,还是广阳、渔阳、右北平,乃至于走在路上的流浪者,都要考虑开犁播种。

  原住民还好,但正在迁移的百姓该怎么办?从辽西、建平到松辽平原,怎么也要走上一月,他们一无所有,即便是安全到达目的地,也要有种子、牲畜、农具等生产必须品吧!

  李毅等考虑事情面面俱到,这一切也在他的预料之中,随着移动人流的前进,便接到沿途主办此事的官员,将从李丰那里接到的种子,发放至需要者的手中。

  而牲畜、农具、以至于房屋等等,在接收地准备停当,只等着入住之人使用。当然这大量的财物,并不是完全免费,如牲畜就是有偿使用。

  在几年的迁徙、接收中,松辽平原的民众已经形成了习惯,先驱者高度自觉的帮助后来人,这也是良好习俗的一种延续吧。

  这种互帮互助优良习俗的建立,离不开李毅这个构想者。自从把开发研制水泥的任务交给赵峻,没想到这个憨厚的汉子,没日没夜的操练,不但交上完美的答卷,还带领着一众兄弟,开凿了十数个大小不一的山洞。

  用水泥砌筑后的窑洞冬暖夏凉,是储存粮食的最佳仓库,其有效容量大,数十万斛的粮米,也放不满这么多的粮仓。

  有备而无患,平时的积累,此时终于用到了刀刃上,确保流民能够衣食无忧。

  在这场大移民中,汉人是主力军,但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兄弟的帮助,不论是辽西的丘力居,还是建平的素利、弥加、阙机、烈帆,都做了大量工作,筹集牲畜支援颠沛流离的百姓。不过不是每个人都大公无私,这些牲畜大多是有价的,或定时归还,或待期付款,总之,解决了难民的燃眉之急才是真的。

  从广阳至伊通,一路绵延数千里,无人不称颂李毅的大仁大义,为能投奔这位仁义君子,流民们感动得痛哭流涕者大有人在。

  而此时的李毅已经越过涿郡,踏上了冀州大地。此行的首站是中山国,这里有老朋友甄家,已经恭候许久了。在平叛幽州之时,就传来中山国的军报,义军横行肆虐,搅得鸡飞狗跳墙,四乡不得安宁。

  “全体急行军,三天内赶奔毋极。”想到甄家的安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b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