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百六十六章 仁德广布四方来投_携美女闯三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平原,这样将缓解官方的压力,也能舒缓民众的精神负担。李毅道:“我想了很久,咱们也打造一个保障体系,在通县购进余粮,再运抵建平卖掉,只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,必须两位贤妻大力协助!”

  “丰年购进粮食,灾年再以平价卖出,遭遇大灾便开仓方粮。此乃开明君主所为,有前例可循,我等不妨将其发扬光大,在官仓的基础上,再配以私仓,这在一定程度上,也弥补了制度上的漏动,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弊端!”张英不但赞成,还做了补充。

  官府也需要平衡粮价,赈济灾民,但为了防止官员监守自盗,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,须得呈报户司,经主管部门批复,才可以开仓赈灾。而这一来一往,不知要耗去多少时日,而灾区民众饥肠辘辘,嗷嗷待哺,若不及时救助。

  光和三年的真定水灾,劫后余生的灾民得不到赈济而死,当时的惨状深深地烙在了李毅心中,他时刻想着如何完善制度上的不足。如果空喊救民于水火的口号,却没有具体措施出台,当自然灾害来临之际,一切都将成空。

  “好!咱们说干就干,趁着农闲时节,将粮仓修建出来,商队再交给李通慢慢组建!”李毅毫不犹豫的给予了肯定。

  这一望无际松辽平原,若是连降暴雨,洪水难于排出,所受灾害必定极重。李毅三人未雨绸缪,为救民于水火,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措施,并且逐步落实到位。

  三人达成了共识,便马不停蹄的赶回建平,李毅三人着手,同时在官私两方面抓紧落实。大批建造粮仓涉及到户、工两司和各县的所属官吏,各方面需要协调,李毅对扯皮拖拉很是反感。但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官府,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一弊病,做事效率大打折扣在所难免。

  而私人则不存在这一现象,由于建平的各项制度还不健全,李毅要建造粮仓,根本用不着谁来批准,只要资金到位,就可以招人开工。春暖花开之时,挖赵峻的墙脚,李通招到了技术成熟的泥水匠。

  首先从通县开始入手,再逐步向建平延伸,以商贸带动民生,这样才可持续发展。李通领人奔赴松嫩平原,根据李毅的要求,地势尽可能选在高处,为了防止水患,又给粮仓加了个高高的底座。

  由于李毅仁德之名广为传颂,李通每到一处,民众都争先恐后慕名而至,希望用自己的力气,报答主公的恩德。粮仓竣工后,百姓一哄而散,悄无声息的隐遁了身形。

  见百姓都不愿接受报酬,让李通伤透了脑筋,他哪里可能一家一户去寻这众多百姓,只好将工钱留给地方的三老,或者亭长、里正,麻烦他们帮忙将酬劳逐一发放到个人手中。

  有了前面的教训,李通只好调整雇工规章,提前把工钱付给百姓。不占乡亲们一文钱,这是李毅再三叮嘱的,若是无法落实到位,让他闻到风声,定会按克扣雇工薪金论处。因而李通丝毫都不敢马虎,这样一丝不苟的贯彻执行,才不会损害他千辛万苦留给百姓的形象。(未完待续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b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