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百四十三章 生退意尽在不言中_携美女闯三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初期由于造船技术、航海经验的不足,虽有张英凭借记忆绘出的地图,但难免存在偏差,令将士仅凭一张海图,便勇闯瀚海的大海,也真是勉为其难了。即使每次出海与返航,都故意避开台风频发的夏季,但海难还是时有发生。每次海难都要赔付死难者大量的抚恤金,又加上货物的损失,使得初期的航海业不但没有收益,反而成为建州财政的负担。

  但没有初期的探索,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,李毅的船队就永远也驶不出家门。虽然付出了众多的宝贵生命,但为了更多人的利益,这些人的牺牲,还是死得其所的。终有一日,李毅的船队会渡过小规模的探索期,逐渐发展成为大船队,以至于将来能在太平洋、印度洋上畅意遨游。

  随着航海线向印度洋方向逐渐延伸,想不在夏天出海,只有在沿途兴建海港,太史慈便领命,在南中国海之畔的金水湾,修建了第一座港口。这才确保船队未遭大的磨难,便到达印度半岛,并在那里驻留寻找,把棉花带回了建州。

  如果棉花能够大面积种植,便可以成批次的出产棉衣、棉裤,以及棉被和棉褥子,百姓们就不必再猫冬了。北方漫长的冬季,有近百天的寒冷天气,这些时间若是利用起来,或经商或从事手工业,一个冬季下来,所创造的价值将相当可观。

  第二件喜讯是松辽运河终于全线贯通了。由于李毅传回截获董卓大批宝物的消息,使得百姓修建松辽运河的积极性空前高涨,他们得知白条很快便会兑现,真可谓男女老少齐上阵,轰轰烈烈大奋战。而最初修建运河,难免会走弯路,致使工时用量大,却见不到成效。随着经验的积累,越是后期便越省工省力,劳动效率也逐渐迫近最佳。

  如今松辽运河的通航,粮食日益尖锐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,使松辽平原的粮食源源不断的向外运输,建平粮食已经供过于求,粮仓也已经屯满,接下来便可以运向幽、冀。

  因如今天下烽烟四起,中原大地民不聊生,本就居高不下粮价,又是一涨再涨,百姓无粮少钱,眼见都没有活路,如果能将历年来囤积下来的粮食运出来,能给中原百姓一条活路,同时也增加建州方面官民收入,特别是官府入不敷出的窘境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扭转。

  松辽运河贯通,参与建设的百姓无比欢欣鼓舞,人们高兴地落下了眼泪,他们的劳动成果终于可以变现了。而鲜卑、乌桓的肉、奶制品,也可以逆向运入大平原。还有各地的蔬菜水果,可以互通有无,进行更广泛的贸易往来。即便是百姓出行,搭乘客船比原来的步行,不知要快多少倍。这可是松嫩平原几百万劳动者多年的期盼,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。

  第三个喜讯是敕勒人的归附。采取怀柔策略,是针对挹娄而制定,没想到是沃沮最先投奔,接下来是敕勒人。这真是人心所向,众望所归。李毅仁德布于四海。对北海地区几乎无力控制,只能采取顺其自然的政策,令敕勒人自由选择。(未完待续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b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