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五三八章 又出事了?_辛亥大英雄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

  挑夫们云集码头等待南来北往的雇主,河道内江轮来来往往。偶尔还能看到悬挂英美等国旗的船只。昔日荒芜的土地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工厂,数以百计的烟囱铺满77平方公里的土地。一条条小铁轨以这里为中心如同放射线般向外延伸,将矿区、机场甚至重庆城全部联系起来。连接厂区和宿舍区的马路两旁开满了各种店铺,用以满足工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。

  从1912年立项,13年选址到现在已经过去7年。7年来利用洋务运动的余晖集合西南全力。重庆工业集团终于从一家中型钢厂和江南、金陵等地搬迁过来的兵工厂发展为拥有27家各类分厂,3家技工学校,16座各类矿山,产业涉及整个杨子江流域和西南的超大型企业。拥有各类华人工程师和技术员2500余人,洋工程师和专家430余人,华工万人。洋工5021人。产品从世界最好的飞机到坦克汽车,从各类机床到民用锅炉,从大口径重炮到小小子弹,还有无线电为代表的新兴产业,重工业结晶的蒸汽轮机。

  和汉阳、江南一样,重庆走的也完全是杨秋设定好的一条捷径。就是集合全国和全世界华人技术员,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不断培养扩张。正常的话这需要大约10到15年时间,但欧战却催化缩短了这个过程。大量欧洲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被请进来成为骨干,然后又抽调工人去英法实习,最后还从俄国捞到数千优秀人才。光有人还不够,可1916年时英法为拉拢中国出兵又提供大量宝贵的精密机器,最后是海量的军工订单帮助迅速渡过早期财富累积阶段,这才有了重庆工业集团。

  重庆人对这家集团也是又爱又恨。爱的是由于它存在,整个重庆直辖市都焕然一新,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子弟在里面上班,彻底改变当地农业经济模式,还带动了大批下游产业的蓬勃发展,大重庆工业区一点点形成时,自家的口袋也鼓了不少。恨的则是自打有这个集团后,附近几十里地就再也没多少好天气,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打开窗户,天空都是浓烟滚滚遮天蔽日,连20公里外的重庆市区内都没能完全幸免。

  刚上岸的张文景也不自觉捂住口鼻,这股子焦硫味实在不好受。

  前来接他的雷猛见状呵呵大笑:“这味道是难闻了点,听说每天早上江滩上都一层煤灰呵呵,连打渔的都跑光不来了。”

  “所以说当初选址时副总统还真煞费一番苦心。这一带居民少田地也少,要是建在重庆市区里面,我估摸几十万户人家都别想开门透口舒服气了。”重庆遇上的徐秀钧从后面钻了出来。他倒不觉得气味有多刺鼻。反而饶有兴致的远望厂区,感慨道:“天地乾坤乌云蔽日,这才是工业盛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b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