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008章 低级国家_崇祯盛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陆军”的法国……闪击战确实曾辉煌一时。堪称战争史的一大经典。闪击战挟最新高技术兵器以最小的损失,突然、迅速地达成战争目的,其理论魅力至今依然不减。研究“信息加上闪击战”可能演变的“信息化闪击战”,利于我们在未来战争中防范新的闪击战,并在作战中寻找更多的制胜之机。

  剥开闪击战侵略的外衣,剖析一下闪击战,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,闪烁着跨越历史时空的启迪。

  “时间就是军队”,“时间就是胜利”,争取时间和夺取空间是军事对抗的重要内容。在时间上先敌一步,可以得先机之利。在“巴巴罗萨计划”中,德军仅3个星期即在苏联境内推进纵深达400~600公里,其成功的原因是:(1)“适时”;(2)出人意料的主攻地点;(3)欺骗活动;(4)新的坦克“战术”。

  这几点,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这次运兵,全部做到了。

  德军闪击战应用军事科技的新的优势,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击,以及飞机的空中火力和纵深机降、伞降的高速配合,形成威力巨大的现代“撞城锤”。由于时空关系的改变创zào的新的作战理论,产生了时人难以想象的作战效能。以尽可能快的机动获得最大限度的冲击力。

  《孙子兵法》进攻战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——兵贵神速。书中写道:“进而不可御者,速也。”并对快速产生的冲击力作了至美的比喻:“激水之急,至于漂石者,势也;鸷鸟之疾,至于毁折者,节也。”

  根据战争力学理论,军队战斗力取决于兵力、机动力和冲击力,而机动力和冲击力的大小都与速度有关,速度越快,冲击力也就越大。二战初的闪击战依靠装甲集团高速度、大纵深的突袭,产生的冲击力在军事史上堪称空前的。

  将精神之力转化为战斗力,在闪击战理论中,精神对作战的胜利可谓是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。其一为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。从西方的克劳塞维茨到东方的毛泽东,许多杰出的军事家都十分关注作战突然性,指出突然和不意,可以弥补兵力的不足。其二为震慑。美军在伊拉克战争的作战计划之一名为“震慑”行动,其实在闪击战的设计中,“震慑”正是希特勒、古德里安等追求的效果。二战时德国发起闪击战时其坦克数远不如英法联军,甚至被称为“穷人的战争”,然而“穷人”打败了富人。在西线闪击战中,法军大批部队被震慑住,丧失了作战意志,被俘人员竟多达150万。

  为什么闪击战在二战初期产生了巨大威力?为什么二战中的闪击战又均以失败而告终?

  西方“兵圣”克劳塞维茨的《战争论》顶点理论认为:“胜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b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